新民晚報數字報

王唯銘 3.巴夏禮幸災樂禍 現在,我要引出《10個人的上海前夜》中的第一個人物:哈裡·斯密·巴夏禮。以後,霍塞稱之為的那些“上海先生”,給瞭巴夏禮先生一個很特殊的稱呼:上海之父。就是說,在他們的價值判斷中,上海,這座在泥灘上崛起的城市,有著讓其誕生的“父親”,這父親大致是以下三位:巴富爾、阿禮國和巴夏禮。那麼“上海之母”呢,對不起,那似乎並不存在。 1842年6月,後來的“上海之父”巴夏禮還隻有區區14歲,這個年齡與他的“上海之父”這頂桂冠顯然距離甚遠,那個6月的21日,他隨同龐大的不列顛艦隊,到達上海,巴富爾乘坐的是“普如托”號。 這次到達,對巴夏禮來說是匆匆一過瞭,因為他在上海的停留沒有多久,他隻是有點驚奇地看著面前出現的這座“完全中國化的城市”,他的觀看說到底是浮光掠影的,不過,就這樣,上海還是給他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說他被眼前的景象完全征服瞭,這裡引用一下巴夏禮的日記是恰當的: 10點鐘我們在上海靠岸。的確如我以前聽別人描述的那樣,上海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坐落在富饒的土地上。樹木很多,又高又大。不過,她現在已經歸我們所有,隻是作著微弱的反抗。上海也是一座富裕的城市,有很多值錢的寶藏。從上海到吳淞一共是11英裡的路程,吳淞要塞架著70把黃銅材質的大炮,已經統統被我們繳獲。 時間盡管緊迫,巴富爾在上海還是見到瞭自己的表姑父郭士禮,一個另類的傳教士。他還在老城兜瞭一圈,並發出“這是座迷宮一樣的城市”感嘆,隨後,就告別上海繼續他個人的旅程。這旅程一開始就和巴夏禮的帝國有關。巴夏禮跟隨著的是璞鼎查率領的那支龐大的英國艦隊,47條戰艦,大部分為傳統的風帆戰艦,小部分為新穎的蒸汽動力戰艦,或許英國首相巴麥尊們認為對付清帝國是“三隻手指捏田螺”,英國遠征艦隊中沒有加入裝有100門火炮的一級戰列艦,威力最大的是安有70門火炮的三級戰列艦,一切都綽綽有餘。離開上海後,璞鼎查的遠征艦隊威風凜凜地馳向揚子江,又沿江而去,它們最後的目的地是清帝國在江南最重要的城市:南京。 現在,我指的是1842年6月的那些日子,作為艦隊一擴大機改電容員,也許是最年輕一員的巴夏禮將上海暫時徹底忘卻瞭,他把自己14歲的感覺全都奉獻給瞭英國遠征艦隊,奉獻給瞭艦隊對鎮江的攻汽車音響後級系統規劃占。 “今天早上五點鐘,軍隊開始在鎮江的郊區登陸。大約七點半的時候,我和亨利爵士、馬儒翰、伍斯南博士、八名海員、兩名水手一起上岸。我從未見過像軍隊登陸這樣緊張的情景。指揮官來回跑動,士兵們叫喊著召喚他們的戰友。我們挑選觀察的位置離城約二英裡,角度極佳,我們可以俯瞰整座城市。在山上看士兵們組隊然後進入防禦工事準備發起進攻,真是再美妙不過的事情瞭。” 7月21日上午,璞鼎查的遠征軍正作著最後準備,要向清帝國的鎮江守軍發起致命進攻。以14歲的幼稚和單純,巴夏禮在鎮江附近的山上,興高采烈地等著英軍的子彈出膛,等待著炮火發出雷鳴般的聲響,還等待著一場赤裸裸的殺戮到達。他隻有主動式重低音電容少年的歡喜和熱愛,盡管他的歡喜、熱愛,對清帝國乃至中國人民是一種莫大傷害,但我們就此可以理解少年巴夏禮是怎樣地看待發生在他眼皮底下的這場戰爭,我們更可以就此理解瞭未來,在他成年之後,他對清帝國可能抱有的是怎樣的立場,可能帶上的是怎樣的視角。 鎮江保衛戰打得短促而殘酷。 24小時之後,一切都結束瞭,清帝國被不列顛帝國一舉擊潰,鎮江陷落,塵埃落定。 第二天,巴夏禮帶著一份幸災樂禍的心情進入鎮江城中。他目睹著被兵燹瞭的這座江南的中國之城,到處都冒著戰爭結束之後的火光和濃煙,到處都是坍塌的房子和橋梁,他看到一傢當鋪內,遍地都是美麗的絲綢、上品的漆器、精致的刺繡品,以及各式各樣的瓷器,用巴夏禮的話來說,“真是大開眼界”。巴夏禮不動聲色地描述著這一切,他沒有絲毫19世紀中期的人道主義,對清帝國,更進而言之對中國人民,巴夏禮可以說是冷若冰霜。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台灣電動床工廠 電動床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uq802g4c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